法搜网--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
论 法 院 调 解

论 法 院 调 解


周俊峰


【全文】
  论 法 院 调 解
  (西南政法大学法学三系98级 周俊峰 )
  法院调解,亦称诉讼调解,是在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,双方当事人通过自愿协商,达
  成协议,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和结案方式。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自愿、平等原则很好地体
  现了法院调解的本质,但由于我国采取的调审结合、交互运行的调解模式往往会造成调解与
  审判的混同,不利于民事诉讼目的的实现。因此本文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经验,重点分析我
  国调解制度的设计缺陷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,并就如何对其进行制度改革及具体动作方式略
  陈管见。
  一、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特点
  (一)法院调解的基本模式
  根据调解和审判间的关系的不同,可将各国的法院调解制度分为以下3种模式:
  1、调审结合式。即法院调解与审判没有分开,没有专门独立的调解程序,调审互相结合、
  交互运行。德国、法国和我国均采用此种模式。值得注意的是,德、法等国的法院调解是通
  过促使当事人达成和解的方式进行的,通常使用“和解”来表述。但由于这种“诉讼上的和
  解”(Prozessvergleich)的达成是在诉讼中进行的,法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,且和解协议
  具备形式上的法律效力和实质上的确定力,与我国民诉上的和解含义(双方当事人可以自行
  和解①)完全不同。本质上与我国的法院调解的含义是相同的。②
  2、调审分立式。即单独设立调解程序,同审判程序并立,一般将调解作为审判的前置程
  序。调解成立,调解协议书具有类似判决的法律效力;调解不成立,则转入诉讼程序,进行
  审判。日本、丹麦、中国台湾省的法院调解均属于这种模式。③
  3、调审分离,审前调解。即将调解程序从审判程序中分离,作为处理民事纠纷的另一种方
  式。放在审判之前进行,代表国家为美国。④
  (二)我国法院调解的特点
 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,是从抗日根据地时期的司法工作沿袭而来。历经了六十多年的不断发展
  和完善,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,被誉为“东方经验”,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曾起到了举足轻
  重的作用。但由于我国曾经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制度以及对法治的相对忽视,法院调解制度也
  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计划经济的烙印,具有强烈的职权主义特点。


第 [1] [2] [3] [4] [5] [6] 页 共[7]页
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,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:查看全文
【发表评论】 【互动社区】
 
相关文章